坦白講,萬幾蚊港幣一部電腦送得俾你,你點都會有少少 bias,偏向幫微軟和 Vista 講多少少好說話吧?當然這樣做又再一次受到外間,尤其是反微軟人仕的批判,說他們用錢收買 blogger 的言論!科技界名咀 David Pogue亦指這行動甚至顯示出微軟對 Vista 沒有信心,要使橫手去唱好這產品;而從中卻亦失去了聽取客戶真正及中肯 feedback的機會!
「咁又點呢?大家都係上網玩玩??,未至於做到風雲人物咁勁 ha fa?」可能你會問。大家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個人貢獻有限,未足以影響全世界。但要知道,當大家的個人力量連結在一起,集腋成裘,所有「個人」力量串連在一起成為一股龐大的力量。這力量足以與傳統主宰社會思維的傳媒、大企業、政府機關以及權威人仕平分秋色。看看大家如何在 YouTube 捧紅「巴士阿叔」、如何在網上放流料舞高弄低和黃股價、如何在自己的網上地盤上寫「社論」反對或支持天星鐘樓被搬去推填區,便可看到大家的一言一語已在無形中集埋一起變成了一把劍,左揮右揮,興風作浪!
大家要小心,影響力大了,責任亦自然變大了!現在我們在 Blog 上、在 YouTube 裏發表的任何的一句聲音也有機會無遠弗屆地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有所影響。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大家亦要注意自己白紙黑字在網上發表的言論會否 有歧視成份?會否過份偏激或含煽動性句語?是否源於可靠的來源?內容的準確性有多高?有否尊重知識產權?
對於內容準確性的問題,其實各位風雲人物(你和我)都應要注意一下一個延伸出來的背後意義。Wikipedia 的料固然不應儘信,因為各路英雄都可隨意修改其內容。但其實這也正是Wikipedia 的賣點:集腋成裘的大眾智慧。所以我反而留意到另外一個問題。Web2.0 上的大眾的智慧是大眾一起建構的,越「大路」的思想便越多機會在網上廣泛流傳然後再被無限倍放大。同樣道理,相對地一些較偏門、另類的聲言便會在此消彼長之下被那些大路的大眾思想所淹沒。Google search engine 的 PageRank algorithm正是推廣這方向。越多人連結的 web pages 排位便越高,所以其實 Google 是一個全民公投的機制。每一個 link 便是一票。這樣的機制下,載有一些主流意見的 web pages 會越大機會被連結,因而在 Google 或其他入門網站的曝光率就越高,subsequently 曝光率越高就又將會越受歡迎。這樣很快地一個主流的意見便會立即充斥著社會。
其中一個關於這現象的 illustration 是大家會發覺你無論 search 甚麼 keyword,Wikipedia 常都霸了 Google search results 的頭位。而這並不代表 Wikipedia 的內容一定最準,而只是最受歡迎。另一個 illustration 是若大家在 Google search “Apple” 一字,頭二十四位都是和蘋果電腦有關(除了十一位是 Wikipedia 說甚麼是 “Apple”,第十九位是 Apple Corps,The Beatles 唱片的出品人,早前與 Apple Computer 有 Trademark 的訴訟。右圖 Source: applecorps.com 網站的 background graphic。)(第二十五位是一個叫 Fiona Apple的女歌手的網頁)。若不計 Wikipedia 的 result,其實大家要數到第五十 plus 的 result 才會見到第一、二個將蘋果真正當作水果來作主題的網頁!長此下去,以 Google 和 Wikipedia 為一切知識來源的現代人(which is,你和我這些「風雲人物」,和更 most likely 我們的後代)會否以為 “Apple” 原本的解釋是一家電腦公司名字,而因為這公司太成功,太受歡迎,所以有一種紅色皮白色肉又甜又多汁的水果因此以這公司的名字來命名?這樣說當然有點誇,但並不是全沒有可能!
有其他對 Web2.0 alternative 看法,例如近日甚 hot 的長尾巴理論便說小眾力量打破了 80:20 定理。在 Web2.0 的世界,小眾的 interest 受到照顧。不過,這可能只表示小眾的思想有了渠道在這世界存在。但到最後會最受到社會注意的仍會是最 hit 最 popular 的東西。
所以,時代雜誌選的風雲人物是「你」,而不是「你們」。因為,終有一日,網絡資訊一體化下已再沒有「你們」了!所有人也是同一思想,變成同一個「你」啦!而這一天可能不用等久:如上面所說,蘋果日報一早已是這樣想啦,他們每天都用「網民」這個 term 來稱呼香港所有上網的人,當全是同一個人來看待!
我知道我這樣說有點誇,但卻並不是全沒有可能!時代 Editor 說「The new media age of Web 2.0 is threatening only if you believe that an excess of democracy is the road to anarchy. I don’t.」 Well, I also don’t believe so. But would Web 2.0 leads to a form of autocracy of our own collective minds? That I don’t know.
剛才 YouTube.com down 了幾個鐘,現在好番又唔覺佢真係有乜野改過。我估他所謂的「Scheduled Downtime」應該都是突發 system 有問題。
Anyway,我去 YouTube 找甚麼呢?找的是 「Dove Evolution」這段片。事緣是這樣的:相信大家近日常會見到 Dove 的一個廣告,有一班單眼皮的女孩在一片走音的歌聲中唱著: “I see your true colors, And thats why I love you, So dont be afraid to let them show…” (原曲:True Colors, by Cyndi Lauper)。一面唱,一面由擔心自己的樣子轉變到為自己的真我而滿足,並愉快地笑。這個是 Dove 在本地為一個叫作 Campaign for Real Beauty 的 marketing programme 而拍的一段廣告片。
其實我並不太過感受到這個廣告想做到的效果。反而同一個 global campaign 在外國做了一件很激的事:近日在 YouTube 留意到有一段叫「Dove Evolution」的片,拍得很有意思,可以 deliver 到片中 plan 了說的 message,但同時亦有趣 enough 去誘使各位網友互相傳閱。這片子因而於短短一個多月內有近二百萬總瀏覽人次。最高明的是片尾 show 了 Dove 為此 campaign 而設的網站 CampaignforRealBeauty.com (這網站跟這個 campaign 其實都不是新的,都已差不多運作了兩年),所以這網站的點擊率也於十月份內突然爆炸性地上升。
講了這麼多,不如去片吧:
這段 Dove 片其實是由廣告公司 Ogilvy 加拿大一位名叫 Tim Piper 的導演所拍。他拍完後更自己於 Oct 6th 當天 upload 去 YouTube.com。這個是所謂 Viral Marketing 的好例子(另一 local 例子是早前「安信兄弟」的「情與義」,也在 YouTube 熱爆,中環博客禤中怡也曾經提及過)。
「Viral」者,病毒也!意思是若設計得好的話,這廣告 message 自然會像病毒般蔓延開去!而且在 YouTube 散佈這些廣告片更是沒有媒體成本的,不像去年Dove 為這Campaign for Real Beauty campaign 贊助 30秒 Super Bowl 的廣告,一花便花了近港幣二千萬!雖然舊式媒體貴得多,但亦只能為網站帶來大概三份之一 of 今次用 YouTube 播「Dove Evolution」而引來的點擊率!由此也可想而知為甚麼 Google 會收購 YouTube 了!
但 講真其實搬 Blog 的確給我一點啟示。首先,原來 local 的 blog server 比 Blogger 快很多很多。而且原來 Blogger 的介面和功能(at least 比 Sina)很不足。我搬本只是因為想要「分類」功能,但搬後就發現有更多的功能如 built-in blog stat,trackback 和「話題」功能是 Blogger 仍沒有的。 不知道為甚麼 Blogger 這麼多年也沒有進步過!甚麼使 Blogger 被 Google 收購後卻停滯不前呢?是不是小公司被大公司併購後的通病呢?或是不是他們有甚麼秘密發展在進行中? (more readings: BBC News 2003 Feb)
«啟示二»
曾 因 Blogger 是面向世界的 Channel,故心想我的 blog 的讀者群會是全世界。但現在搬罷 Sina blog,才想起其實世界其他地方究竟有幾多人會睇得明我的 blog ?就算明我的英文,也不明我們的文化。反而現在 Sina 因可 accessed by 國內朋友 (note: People cannot access Blogger in China),所以有更多 relevant 的讀者群,故我的 blog 便寫來更有意義。更何況中國網民每天上網時間是全球最長,加上網民人口日多,所以如很多大機構一樣由歐美轉戰中國市場,我這搬 blog 的方向應是對的!